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出生後的第四週開始學習社會化


很多人常說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外乎我也是這樣認為,但是如果只是會攻擊的狗狗,見人就咬見狗就兇那還有誰會跟牠做朋友呢? 其實狗狗會有攻擊行為,是跟牠們的血緣有關,但我們可以透過學習社會化與制約訓練來改善牠們原始的本能。
狗狗在出生後的第四週,大概一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學習社會化與制約,牠們在這個時期會很好動愛玩,會花比較多時間在探索、發現、社交、玩耍,反而花在吃飯跟睡覺的時間會減少。[1]
小狗在2個月之前有銘印[2],可以自然學會好習慣,但請不要求好心切,要不然會給幼犬造成太大的壓力,反而會弄巧成拙喔。
     而在幼犬訓練之前,我們可以先嘗試性的測試幾樣常見的內容,讓我們可以更了解狗狗的行為與個性,請參考以下幾個步驟。
        1仰臥壓制
        2高舉注視
        3噪音巨響
        4末梢觸摸
        5上下樓梯
        然幼犬訓練之基本項目有以下類型
社會化[3]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接觸的對象有小狗、人、和其他動物,甚至在廣義的範圍中也有植物、環境與物品
行動限制訓練:在進出籠子與等待之訓練。
食品誘惑:正面行為的獎勵訓練。
交換小狗:小狗溫和的從一個家庭傳給另一個家庭,命令小狗去找某人 ,並且以捉迷藏的方式進行,以利完成工作犬的訓練或任務,例如導盲犬。
任性行為:抑制撲跳的負面行為、教導其冷靜或離開。
行為的制止:咆哮的制止、挖洞的制止、啃咬抑制訓練。
外在的適應:頸圈、牽繩、肩背帶、H頸圈、醫療、洗澡美容的適應。
外在行為的練習:基本牽引,喚回口令,喚回坐下、招喚往返在二人或更多人之間的練習。玩把戲、坐下和趴下的命令。



[1]Roger Tabor著、梁勤君譯100種了解狗寶貝的方法》,台北市,太雅生活館,200710月,頁66
[2]所謂的銘印,又稱印記、印跡、印隨或印痕,在行為生物學中指的是一種不可逆的學習模式:通常在一段比較短的,由基因決定的時期里(敏感時期),環境的刺激會被長久地植入個體的行為中,後來看來就好像先天習得的一樣。而本能理論認為,銘印是通過學習,掌握了鑰匙刺激而形成的現象。參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3%AD%E5%8D%B0,最後造訪日2014830日。
[3]在小狗的成長過程中也可以看到與人類相似的成長過程即社會化(英語Socialization)在人類的社會中是一個廣泛應用於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教育學範疇的名詞,意指人類學習、繼承各種社會規範傳統意識形態等周遭的社會文化元素,並逐漸適應於其中的過程。對個人來說,社會化是學習同時扮演社會上不同的角色的過程。個人社會化會受到地區文化的影響,因個人的成長背景,社會化的過程、內容也會隨之改變。促進社會化的社會組織包括:學校家庭青少年中心教堂等社交場合。協助社會化的媒體包括:雜誌電影電視等。因為它們傳播著一些大路的文化價值。參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6%9C%83%E5%8C%96,最後造訪日2014830日。